首页>聊城频道>内容详情

聊城东昌府区首期地名文化大讲堂开班

2024-02-02 17:25:2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张军

1月28日,聊城市“东昌府区地名文化大讲堂”开班仪式在侯营镇举行。聊城市民政局、东昌府区民政局、侯营镇党委、政府以及聊城市行政区划与地名文化学会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等参加活动,并共同分享交流地名文化知识。据了解,这是聊城市“东昌府区地名文化大讲堂”首场活动,接下来,还将在东昌府区其他镇街单位陆续举行。

近年来,东昌府区认真学习贯彻《地名管理条例》,以讲好地名故事,弘扬地名文化,完善地名信息,留存乡愁记忆,加强地名应用,服务交流交往为切入点,通过乡村著名行动,让地名文化立起来,让地名信息活起来,让标准地名用起来,巩固人民群众文化骄傲感和自信,满足人民群众对乡村地名信息的需求,让人民群众在互联网上就能够"望得见光岳楼,看得见东昌湖,记得住东昌府乡愁”。

据了解,在乡村著名行动具体工作中,东昌府区民政局根据国家、省、市民政部门的工作部署,科学定位,群力推进。

党建引领,把牢政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地名工作的领导,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均把地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学习党中央关于行政区划地名工作的决策部署;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区地名领导小组,建立区划与地名管理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区民政局党组把区划地名工作有关政策列入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同时把《地名管理条例》作为年度学习培训的重要科目;编制出台了《聊城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6-2030年)》,深入推进地名文化服务与文化建设,不断织密城乡地名网,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

搭建平台,健全地名管理服务机制。制定了东昌府区“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组织架构方面,在成立地名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区划与地名文化发展机制;发展主体方面,组建成立区划与地名文化专家库,选聘 32名熟悉聊城及东昌府区历史地名文化的相关专业人士,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听证论证、社会公示等制度机制,为弘扬传承乡村地名文化提供人才支撑;建立历史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编辑出版了《东昌府区地名志》,开展地名文化“五进”活动,鼓励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地名保护工作,在全区形成人人关心地名,人人保护地名的浓厚氛围;利用区、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博物馆、红色基地、乡村文化记忆馆等地方建设宣传阵地,开展线下地名文化普及,宣传《地名管理条例》,引导标准、规范地使用地名,形成可传承、可复制、可推广的地名文化宣传阵地培育机制。​

讲好地名故事,弘扬地名文化成为常态。借鉴“公开聊亮”党建工作品牌,精心打造了“公开聊亮·聊地名”、“公开聊亮·聊非遗”、“公开聊亮·聊黄河”、“公开聊亮·聊运河”等子品牌的推广建设工作;加强地名文化挖掘,深入组织地名故事征集、专题展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形式表示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讲好地名故事,传承地名文化。东昌融媒开辟“村支书话地名”、“地名溯源”、“地名传说”、“地名故事”、“地名歌赋”、“文史记忆”以及“地名研究”、“地名新闻”、“地名动态”等专栏,集中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发表,并将优秀作品编印成地名文化书籍,在中小学生中推广;区融媒体中心举办了东昌府区历史文化“小视频”大赛,参赛作品200余件;韩集镇编辑《韩集乡韵》;“品读聊城”征集运河地名文化故事150余篇,抖音浏览量1.1亿次;逐影随行、鲁西古迹等近20位自媒体团队拍摄“两河”地名文化、历史古迹600余条,各镇(街道)利用公众号、视频号多方位宣传地名文化。

聚力社会资源,参与地名保护。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挖掘、传播等乡村地名建设的热情,提升社会力量地名建设参与度。社会人士米加峰投资150万元,建设鲁西酿造文化记忆馆,用大运河地名文化完整的展示了酒、酱油、醋的起源、制作、流通及时代变迁,反映了当时聊城运河文化与酿造文化的交融发展水平,每年有近万人参观学习,也成为全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因地制宜开展地名志愿服务活动,建立激励机制并将志愿活动与志愿服务考核评估结合起来,提升地名保护力度。目前,全区有各类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150余支,开展地名服务700余场次。​

据悉,2024年,是东昌府区“乡村著名行动”全面开展的第一年,东昌府区民政局将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和实施方案要求,把握好时间节点,高标准推进,通过完善地名信息,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点”;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以镇(街)、群众自治组织、农村居民点、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类别为重点,开展乡村地名信息提升完善,对地名的来历、含义、历史沿革等信息,举行查漏补缺、核实修改、补充完善;通过全面推进乡村路名设置、地名采集上图、地名信息共建共享、拓展“一张图”服务,不断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打通地名服务“最后一米”,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数字门牌平台建设,开展富有东昌府区特色的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激发地名数据活力,发挥地名信息价值,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关注乡村地名、查询乡村地名、使用乡村地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乡村地名信息的需求,实现以2024年底为节点的镇(街)、群众自治组织、农村居民点、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全覆盖。

东昌府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是国家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工作量大,困难多,涉及多个部门配合推进。东昌府区民政局有信心通过“乡村著名行动”把东昌府区乡村精准治理基础夯实起来,通过繁荣地名文化使乡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通过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把乡村与城市联通起来,通过挖掘地名内在价值把乡村资源要素释放出来,进而把东昌府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彰显出来,着力构建适应东昌府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据了解,开展“东昌府区地名文化大讲堂”系列活动,就是为进一步挖掘提升东昌府区地名文化内涵,落实民政部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要求,经东昌府区民政局研究决定,从2024年1月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首期“东昌府区地名文化大讲堂”活动上,东昌府区侯营镇党委书记臧玮表示,侯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著名行动”工作,紧密结合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将“乡村著名行动”作为地名管理工作的重大事项,充分发动人民群众,调动汇集各方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密切协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下一步,侯营镇将以此次“东昌府区地名文化大讲堂”为契机,将地名文化建设与地理标志产品、乡村旅游景点、知名优势产业宣传有机结合,通过融合地名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土产品,形成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互提升,把乡村资源要素聚集起来,使乡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用新时代的乡村好地名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

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名学会国际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会长,聊城市行政区划与地名文化学会会长姬广军在首期“东昌府区地名文化大讲堂”上介绍,为充分挖掘地名文化内涵,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民函〔2023〕44号”文件精神,聊城市行政区划与地名文化学会就如何擦亮地名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聊城经济发展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计划在2024年开展启动编纂《中国地名著名品牌大典·聊城卷》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地名著名品牌经济、创建地名著名名牌、传播地名文化、普及行政区划于地名文化知识”为宗旨。以地名著名品牌为抓手,通过品牌强乡带动地名著名产品出乡,进一步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地名文化品牌和“地名原产地”优质产品品牌形象传播,助力乡村振兴。该大典以“地名著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主题,充分展示聊城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秀美山水和独特风情,挖掘、整理和发展聊城市地名著名品牌文化,提升聊城市文化旅游品位,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山东省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聊城市地名文化学会副会长、东昌府民间艺术博物馆馆长郭丹龙在首期“东昌府区地名文化大讲堂”上,通过自己多年致力于鲁西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保护、收藏和传承的实践经验,向与会人员分享了关于地名文化方面的有关知识。

东昌府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通过地名文化大讲堂这个平台,聊城市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名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田延士